本文共 1505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。
"在哪里跌倒,就在哪里躺下。"
我的水杯不小心摔坏了,需要新买一个。打开淘宝网,切换到天猫导航页,搜索“水杯”,筛选条件选择“XX品牌”,选了一个心理价位的水杯,下单付款。这个价位,应该能够买到更好的一个水杯(设计更好,材料更好),但是我缺少这些信息,所以“XX品牌”的商家通过信息不对称,占据了有利地势,获取了信息差价。如果我有更丰富的信息,就能够减小这个差价(今天咱先不谈generative)。日常工作范畴的信息不对称,产生的问题更直观。从一次产品feature开发的过程来看(自上而下,分层,有中心),业务的信息传递给产品,产品的信息传递给开发owner,开发owner任务分解传递给更多开发。任何一个信息传递环节出现偏差,产生的不是差价,而是业务逻辑错误,线上BUG。1994年,KK写了一本书《Out of Control: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, Social Systems, & the Economic World》,用蜂群(蚂蚁)思维来描述群体意识对未来的企业的发展影响,去中心化的节点间信息传递,群体组成单元的自治,自下而上的驱动。
马老师最初的企业黄页,将企业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建立了社会群体与企业的连接,黄页是信息展示的平台,接下来的平台有alibaba.com、taobao.com、tmall.com、aliexpress.com,不再是只做简单的基于信息的连接,引入了交易来做互动;facebook最初的目标是让世界更开放,更加紧密连接,现在的目标是优先开发互动性更强的产品,Messenger诞生了。企业内部沟通,最初用email,现在用时效性更强的Slack,钉钉等。
信息传递的频次越快,节点数量越多,会让信息越准确,群体的方向越趋向于一致。不再是集权式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,更趋向于自下而上的驱动,群体意识。email互动的方式,基本上是分层式信息沟通,信息短时间内被圈定在email组范围,信息传递不到更多节点。等信息从一个邮件组,到另外一个邮件组,再到另外一个邮件组,这时候原始的信息已经过时了,群体的方向东西南北都有,没有一致的前进方向。这就是信息摩擦带来的内耗,信息传递不是1+1的模式,因为信息是向量,结果可能是1+(-1)。Slack,钉钉这类沟通工具的作用,可以让群体节点间更加频繁的沟通,向量间的夹角短时间内快速变小,方向趋于一致。一项研究表明,顶级的20%的开发者也是聊得最多的人。除了人与人的互动,还有人与数据的互动,数据与数据的互动。举个例子,google map提供了路线和导航服务,司机把实时地理位置的路况信息传递给map,多个司机都在传递同一个地理位置的路况信息,当这批数据时间在某一个区间的时候,群体认为这个信息是准确的,其他不在这个地理位置的司机在map上面就能获取这个地理位置的实时准确信息,决策是否选择这条路线通过。无人驾驶,也会依赖这些信息。但是,无人驾驶目前还是出了一些事故,是否就能说蜂群思维失败了?
从科学的发展史来看,每个时期的科学都有一定的相对性。牛顿时代,看不见未来的相对论和量子。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也是一样,都在做渐进式的演进。不能说历史上,某个系统的架构设计是失败的,只能说现在看来,有更优秀的。“在哪里跌倒,就在哪里躺下”,跌倒即证明了你昨天的改进是成功的,你不去改进,也许跌倒的机会都没有。所以,uber,google会尝试做无人驾驶;马斯克会去做火箭回收(炸了一次,8亿美元)。那么,当下一次有机会重构系统代码模块的时候,作为程序猿的你会怎样选择?
转载地址:http://nvtwa.baihongyu.com/